欢迎来到爱游戏APP——用数据洞察体育未来! [email protected] 13778920125 |


跑步耐受度:跑者的跑步 “神器”跑量与健康平衡的秘诀精准规划周跑量的全新利器

  

跑步耐受度:跑者的跑步 “神器”跑量与健康平衡的秘诀精准规划周跑量的全新利器

  跑量过少,难以实现训练目标、提升运动表现;跑量过多,则可能增加受伤风险。

  这个原则是说,周跑量的增长建议控制在10%的范围内,这条原则特别适合初跑者。感兴趣的跑者可以参阅跑者95%的伤痛都可以用它解释:什么是信封效应?

  当你的训练量越来越大,并且训练课表中包含了轻松跑、长距离跑、强度跑、上坡跑等时,如果你有一块能支持监测训练负荷的跑表,跑表会反馈给你一个短期(急性)训练负荷与长期(慢性)训练负荷的比值,用于评估训练负荷的合理性及受伤风险。在跑步场景中,通过对比近期(如7天)与长期(如28天)的负荷数据,能帮助跑者调整训练计划。

  综述一下以上两种方法,各存在一些遗憾:10%周跑量增长法缺少不同强度训练间的比较,急慢性负荷比值法缺少直观的距离。如果能将上述两种方法融合在一起,就完美了!

  好消息是,一种便捷的兼顾距离与负荷的量化评价指标-跑步耐受度,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的思路。

  跑步作为一项高冲击运动,会给身体带来较大压力。而跑步耐受度功能借助智能穿戴设备,将我们跑步时累积的生物力学负荷进行量化,进而确定个人训练阈值。这个阈值以每周耐受量来表示,通过它,我们可以将实际冲击负荷与之对比,在提升运动表现的同时有效避免受伤风险。

  具体来说,智能穿戴设备测量每次跑步过程中的冲击载荷(以公里为单位),并将此换算为相对于基线公里的负荷强度。

  简单来说,一个基线公里大致等同于在平坦、正常的地面上以轻松强度跑1公里。 计算某次冲击载荷时,会综合考虑跑步强度、上下坡情况以及跑步动态等因素,以此衡量单次跑步的累积冲击。例如,一次强度为108% MP10 公里的跑步产生的冲击载荷为15.4基线公里,那就意味着这次跑步实际带来的压力,相当于在基线公里。

  在跑步耐受度的体系中,急性冲击载荷是等效跑量的一部分,是近期跑步活动累积生物力学负荷的加权总和。它有助于我们量化近期的训练情况和身体承受的压力,进而评估当天的跑步能力。比如,当我们几天未跑步时,随着恢复时间增加,累积压力下降,急性冲击载荷也会降低,从而为后续跑步提供更多余量。

  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,我们可以在能够支持这种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上,例如Garmin最新的Forerunner970直观看到相关数据。

  GarminForerunner970可直观显示周等效跑量、耐受跑量以及实际距离等信息,能让我们清晰了解自身的跑步状态。通过查看训练周内的冲击载荷变化图表,我们还能衡量周内跑步活动累积的冲击载荷,长期监测这些数据,对评估跑步耐受度和训练进展情况大有益处。

  跑步耐受度这一量化评价指标,为我们科学规划周跑量提供了有力工具。它让我们在追求跑步目标的道路上,既能更合理地安排训练,又能有效保护身体,避免因盲目增加跑量而受伤。借助科技的力量,我们的跑步之旅将更加安全、高效。

上一篇:涨知识|梅雨季又到了湿热多雨天气应该去户外跑步吗 下一篇:交警支队举办夏训跑步比赛